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休闲 >  >> 
世界快消息!杭州城建里的大师们——OMA|房叔说No.603
来源: 杭州房叔      时间:2023-01-27 11:47:24

| PART 1 |


(资料图)

过年期间,写写杭州城建里的世界级大师们,介绍他们的经典和背后的筑居之思,让读者也可以浅析这些光怪陆离的建筑作品,第一篇介绍了小河油库公园的设计师,隈研吾(杭州城建里的大师们——隈研吾 )。

本篇介绍落地杭州的大师之作,在方案中选之初,就曾入围《建筑时报》评出的“2020年中国值得期待的11个新建筑”,上榜权威建筑媒体“2020年全球值得期待的30座建筑”;

▲未科新湖中心,杭州光棱

如今,即将落成的它,再度被建筑媒体选为2023中国12座最值得期待的城市地标之一,在杭州,只有西站云门共享这一殊荣。

它就是未科新湖中心,又名杭州光棱,它的直接设计者是克里斯·范杜恩,实际参与并完成设计的当然是他背后的OMA建筑事务所。

| PART 2 |

作为“主流媒体”,普遍会觉得杭州之门、江河汇的摩天轮、西站金手指,更能代表未科、拥江乃至杭州象征的地标建筑,它们更高、地段更核心、造价更贵、业态更丰富,这也符合大部分老百姓的认知;

杭州之门

西站金手指

然而,在业内,以上这些房子普遍都缺乏了一些宣告时代和在地文化的“先锋性”,即城市地标必须回答好两个问题:“凭啥代表这个地区乃至这座城市?”,“凭啥作为这座城市的时代表达?”。

关于这两个问题,杭州光棱是这样表达的:面对城市,做一面叠放棱镜墙折射未来科技城发生的万象,拆楼、盖楼、乡镇到城的转换、互联网产业的变迁...在这个时代杭州剧变最快最大的地区;

▲杭州光棱的外部棱镜

向自身看,88米高的斜面建筑中庭包容着各种形态的功能,接受着来自外部的阳光、空气、喧嚣。

▲杭州光棱内部中庭

同时,这面镜子在夜里也会主动发出自己的声音,可预见的这个投屏会变成未科的人气打卡点。

折射这个时代的飞驰变化,也借着城市传达未科的“互联网语言”,这就是在地性和时代性的表达。

▲杭州光棱向城市发射信号

能够有这种思考,因它的作者本身就是回答这两个问题的巨擘,在当代“大都会城市规划”、“地标建筑”、“当代社会文化研究”等诸多领域中,最具有革命性、先锋性的事务所。

直观一些,用科技企业类比来说,这是建筑、城市、当代文化领域“08年的特斯拉”、“07年的Apple”。

横空出世又具有革命性,这就是OMA。

| PART 3 |

苹果有乔布斯、特斯拉有马斯克,OMA自然有它创始人和灵魂——雷姆·库哈斯。

▲Rem Koolhaas

这人有多牛呢,1980年代之后,说是当代都市建筑、城市领域的教父问题不大。

▲CCTV总部大楼-OMA

哈佛GSD教授,IFC的事务所创始人,SOHO中国、大兴机场的设计师Zaha Hadid的老师,中国人都知道的CCTV大裤衩就是出自他之手。

▲Zaha Hadid

这位长相锐利的荷兰人,原先是个文科生,19岁时开始在荷兰《海牙邮报》干专栏撰稿记者,业余时间从事电影的编剧,这两重身份让他既深入社会的一线,又兼具极强的想象和表达能力;

本来这位文科生干得挺好,但在24岁那年的夏天,1968年的欧洲兴起了五月风暴,这场兴起于法国的学生罢课、工人罢工、示威冲突、流血事件很快蔓延大半个欧洲,街头遍地都是唱着国际歌拿着红旗的“同志”,甚至诞生了一个词“Maoism”——毛主义

▲五月风暴的巴黎街头

五月风暴的本质是长期积压在欧洲社会矛盾的导火索,法国社会学家洛朗·若弗兰在《五月风暴真相》一书中概括五月风暴爆发的内因:

▲五月风暴的巴黎街头——”为人民服务“

出生率激增,大学生人数骤长;大学生对大学教育和旧的教学法不满;两代人之间的鸿沟加深;对物质消费无止境进步的忧郁;经济发展了,但文化还是老样子,它们之间的差距是爆炸性的。

库哈斯凭借做记者敏锐的社会感知力,在这场大风暴里意识到了新旧文化的冲突,突然就辞职再转行去英国学了建筑;

时至今日,笔者也没搞明白对社会不满为啥要学工科,这可能就是天才的任性,用他后来话说是“建筑师不是打造一些形状,甚至不是做出一些建筑物,这其实是一个可以确切定义社会内容的职业。”

总之,这位大神在转行7年,毕业仅3年后,就创立了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OMA,意为大都会建筑事务所,毕业仅6年,在一个作品都没落地的情况下,就凭一本书轰动行业。

▲1978《Delirious New York》

1978《Delirious New York》(《癫狂的纽约》),副标题是“给曼哈顿补写的宣言”。

以纽约曼哈顿这个世界最大都会的建立发展为蓝本,以一种宣言的方式,正式重构当代大都会生活的文化解释系统,用当代社会性的视角重塑“什么是摩天楼、城市是什么、街区是什么”等等经典原型。

比如,它甚至会形容摩天楼为“都会人类欲望的叠放”。

| PART 4 |

千禧年,雷姆·库哈斯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他在授奖仪式上毫不客气地说:“我们仍沉浸在砂浆的死海中。如果我们不能将我们自身从‘永恒’中解放出来,转而思考更急迫、更当下的新问题,建筑学不会持续到2050年。”

在库哈斯和OMA的眼里,任何建筑都是属于城市和时代的,形式的美丑不是第一位的,对当地文化的捕捉解读乃至创造性的再操作是他的兴趣,换言之,解构并重构。

▲奇形怪状的OMA作品

因此,如果看到哪个城市的地标是OMA创作的,不用花什么心思琢磨它的造型,关于形态的设计说明权当听听就行,对于一个口号和宣言是“前进、再前进”的事务所,看他们如何重新定义“城市、建筑、人、社会、当代”并且表达出来是更有意思;

解释理论很难,大白话简单说:不要社会普遍觉得,我要我觉得。换一个新潮的词就是”第一性原则“,在元理念后创造物质,而不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良。

举个例子,比如说“什么是城市剧场?”——一般意义上会认为是一个公共建筑,供市民买票看戏,分服务区、观众区、后台;

库哈斯则会问:不买票进不去,买了票只能在观众区的座位看既定的内容,后台不让进,那么剧场这种建筑类型面对城市的公共性在哪里?

既然是城市公共建筑,就要面对全体城市居民,要回答“怎么服务不买票的市民?”,让不想看戏的人也能在剧场里探索和散步。

于是,中国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应运而生,房子长如下图,绝对不算“美”,OMA也不在乎它的“美和永恒”,而是机能简单直接,向全体市民表达开放的城市形象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OMA

球型剧场、表演工坊、中央空间三者一拼,自由组合成想要的表演空间;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功能及造型构成

在建筑内部,为不买票的市民专门设计同行道,在整个建筑里散步穿梭,从各个剧场的上方、侧面经过,窥探到后台的工作片段;

▲“窥视”剧场的公共道流线

相对的,真的看戏的观众,明明在观众区,也能体验到“舞台感”,因为在他们的头顶、上方的市民,正是他们的“观众”;

这就是面对当代社会、当代城市的问题,解构和重新塑造某个场所、某种空间。

再比如CCTV大裤衩,设计之初,政府要求“满足媒体的工作空间和使用习惯,并具有城市象征物的作用”,为此,预算达到50亿。

▲CCTV总部大楼

只是满足前者,当然用不到50亿,重点就是“城市象征物”,简而言之,“我要成为城市地标,我要炫耀,我要装那啥”。

针对这种钱多到没处花的国情特色需求,于是OMA开始结构从古至今的“城市象征物”,得到的只有两种原型——“针”与“球”,“针”就是“方尖碑、塔、高楼”,而“球”就是“体育场、大空间的展览馆、宫殿”,没有一个时代、一个文明不是如此。

▲埃及方尖碑、罗马斗兽场,针与球的想象

▲埃及方尖碑、罗马斗兽场,针与球的想象

而CCTV大楼主楼的功能的行政、制作、播送又需要层层传递,彼此成环,于是这幢楼既是“针”得高,又是“球”得含住一个大空间,还要是“环”满足功能,于是,这座楼成了现在的造型。

▲cctv大楼功能分区

你可以说他丑、炫耀权力、劳民伤财、莫名增添世界级的工程难度,但你不得不承认,它确实做到了“城市象征物”的功能,提到北京,“大裤衩”甚至可以与故宫、长城放在一起作城市封面。

▲cctv大楼复杂的结构、浪费的空间

事实上,OMA也从不避讳,资本、权力这些塑造今天的城市背后巨大的力量,城市里的建筑和人一样很多时候都只是它们意志的支配体现和一些具体的事件罢了,房地产当然也是,只是牵扯的人更多所以最被关注;

说到底,故宫表现了明代都城,“大裤衩”表现了当代帝都,“文化气象”是美是丑都是客观的时代气象。

| PART 5 |

▲杭州远未结束的基建蓝图

2023,杭州会接着亚运会的东风来到城市声望的高点,恰在这一年,也会是房地产下半场;

今年过后,这座城回答未来的时代表达,又会是什么?

-END-

/一叶  编辑/一叶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